豬肉,碰碰都不行
回教嚴禁吃豬肉,因為他們認為豬肉是不凈的(haram)。
除了不準吃外,他們也不準觸碰或烹煮豬肉。一些兩棲動物(如蛇、青蛙和鱷魚)、兇殘的動物(如老虎、熊、老鷹)和爬蟲(如昆蟲、蜥蜴)也在禁食之例。回教徒也不準飲酒,因此和他們一起用餐時,不要勸酒。
傳統馬來人的日常餐食是簡單的米飯、菜和海鮮。他們在特別節慶會烹煮油飯(nasi minyak),例如婚宴。因此有人說,如果想要知道馬來族朋友什么時候結婚的話,只要開玩笑地問:“你什么時候請吃油飯呀?”即可。
在過去貧困社會的環境下,一般很少有吃肉類的習慣。許多家庭是從豆酵餅(tempeh)和豆類食品中攝取蛋白質。他們也喜歡用蝦頭烹煮峇拉煎(belacan,即蝦膏),以增加蛋白質的攝取量。
齋戒月不準吃喝?
馬來人的香辣菜肴很能刺激人的味蕾,但每年總有一個月是不能隨心所欲的。齋戒是可蘭經上注明的一項規例,在回歷的9月,也就是Ramadhan月,回教徒都必須齋戒一個月,可說是一項能耐極限大挑戰。
從太陽爬上山,也就是每天早上5點半左右,到太陽下山為止,履行齋戒義務的回教徒,一律不準吃喝;要到晚上7點半過后,才可進食。不過小孩、孕婦、病人和體弱者,得以豁免此例。另外,齋戒期間也不準抽煙,不準同異性有親密行為,也不能說謊和講他人壞話等。有經濟能力的教徒,在齋戒月月底,也有義務施舍給貧困的教友。
開齋節是慶祝齋戒月的結束,日期是根據新月的出現為標準。傳統的馬來人會制作四方梗米粽(ketupat)、馬來飯團或竹筒飯(lemang)以及香辣牛肉,以示慶祝。過去,他們還會在宣布開齋節降臨的夜晚放鞭炮,但如今新加坡的馬來家庭會在門窗上掛上亮晶晶的燈飾。
在喜氣洋洋的節日去掃墓?
馬來人在開齋節也有穿新衣的習慣。過節之前,找裁縫師縫制傳統的“巴株古龍”服裝(Bajukurong);開齋節當天,就可換上色彩鮮艷的漂亮新衣,拜訪親友。不少馬來家庭更是喜歡一家大小,穿同一布料裁成的傳統服裝。開齋節大清早,馬來人都會換上新的傳統服飾,紛紛前往做集體祈禱。除了禱告外,回教徒也會施舍、聽布道。
他們也會拜訪近親,彼此尋求寬恕。年輕人要向家中長輩請求寬恕一年來的過失,表示對長輩的敬意。之后幾星期才探訪遠親和朋友,大家互相上門,非常熱鬧。由于回教徒一年里沒有固定的掃墓日子,因此有些人也會選擇在開齋節或哈芝節掃墓。
很多人以為回歷10月1日的開齋節,是馬來人的新年,其實不然。回歷1月(Muharram)的第一天才是回歷上的新年。
開齋節是回教徒慶祝完成一個月齋戒義務的節日。其他種族的回教徒也慶祝這個節日。